9月19日,“辽金古韵 福地文明”九间遗址考古成果展在大同区同福广场展出。展览分广场和室内两个展区,以“宣传图片+文物本体”的形式,系统展示2019年至2024年九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,为市民打开了一扇了解辽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窗口。

观展的学生们认真听讲解,了解九间遗址的发现历程。
此次展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黑龙江大学、中共大同区委员会、大同区人民政府主办,中共大同区委宣传部、大同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承办,中共大同区委统战部、大庆市文物博物馆学会、中共太阳升镇委员会等协办,旨在推动考古成果转化与共享,让深埋于地下的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。
在大同区政府一楼的文物展厅,集中展出150件代表性出土文物,包括陶器、瓷器、铁器、铜器、石器等,按生活用具、生产工具、建筑构件等类别陈列。斑驳的陶器、锈蚀的钱币、精美的饰物……这些文物虽朴实无华,带着泥土的痕迹和岁月的包浆,却真实再现辽金时期东北边疆居民的生活图景:陶罐或许曾盛放奶酒,饰物可能装点过贵族女子的婚礼,瓦当也许支撑过宏伟建筑。
而在同福广场室外展区,设置了46块大型宣传栏,以“考古时间轴”形式图文展示九间遗址的发现历程、发掘过程与重要成果。
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大同区历史悠久,古遗址众多。九间遗址位于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,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,为大同区23处辽金遗址中的典型代表。2019年至2024年,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、大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、大同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,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5次发掘,累计发掘面积3100平方米。
考古共发现大型建筑台基1处、窖址6座、房址17座、灶址5座、灰坑417个、沟33条,出土陶器、瓷器、金属器、石器和骨器等各类遗物3500余件。研究初步表明,遗址北侧为居住区与手工业作坊区,与制陶、烧瓦、冶金等活动相关;南侧的大型台基则可能为佛寺遗存。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辽金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。
据介绍,九间遗址的发掘为金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,也为大同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标识。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五年考古工作的总结,更是推动文物“活起来”、让考古成果走向公众的重要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