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联烈士耿殿君使用过的围巾。
在肇源博物馆“英雄肇源”展厅中,一条黑褐色的围巾陈列在展柜内。这条围巾是国家三级文物,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团长耿殿君烈士的遗物,由其女儿张桂芳捐赠给博物馆。张桂芳捐赠时表示:“这条围巾不仅是父亲留下的遗物,更是抗战历史的见证。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,记住像父亲一样为国家、为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们。”
上世纪30年代,东北冬季严寒,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。耿殿君带领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执行任务时,这条围巾成为他抵御严寒的“亲密战友”。在战斗间隙,围巾还曾用作临时绷带为伤员包扎伤口,或充当包裹来装弹药、文件和口粮。
据《抗联烈士英名录》等史料记载,耿殿君代号“三省”,1903年生于山东掖县,后举家逃荒至黑龙江省肇源县。1932年,日本侵略东北后,在汤原县反日游击队领导人高吉良的引导下,耿殿君毅然投身抗日事业,并经抗联第三军军长夏云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36年,耿殿君担任留守团团长,负责部队后勤供给、后方医院等工作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他经常收集各类物品,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“耿破烂”。1939年,经高吉良推荐、李兆麟批准,耿殿君率队潜入“三肇”地区开展抗日活动。按照指示,他伪装成土匪,与12名地下党员组成抗日武装“十三省”,耿殿君任首领,报号“三省”。
在“三肇”地区,耿殿君一边战斗,一边发展抗日力量,为抗联部队提供重要情报支援。1941年4月,因叛徒告密,耿殿君被捕。在狱中,他遭受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,最终被日军送往哈尔滨731细菌部队残害致死,年仅38岁,连遗体都未能留下。
如今,这条围巾静静地躺在肇源博物馆的展柜里,它从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,成为了一段历史的实物见证,向人们诉说着那位被称为“三省”的抗联英雄及其战友们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。